壹艾三写作
  • 首页
  • 古诗词
登录/注册
  • 首页
  • 古诗词
  • 登录/注册
  • 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古诗词
  • 搜索

古诗词数据库

诗歌和词作、古典文集、内涵丰富。

诗经 唐诗 宋词 古典文集

中华古诗词

中华古典文集数据库,收录了包含唐诗、宋诗、宋词和其他古典文集。

收录古诗词: 0
收录作者: 0

返回古诗词
朝代:唐
先秦 西汉 新莽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
作者:
刘禹锡 王建 张籍 孟郊 李益 卢纶 韦应物 戴叔伦 柳中庸 顾况 李端 皎然 司空曙 元稹 韩竑 张继 柳宗元 元结 刘方平 岑参 更多
标签:
沙场豪迈 英雄 诗经 送别诗 别离诗 五言绝句 日常生活 剥削 农民 疾苦 沉痛 战争 战败 行军环境 将士 思乡 唐诗 诗仙 五言律诗 全唐诗 更多

PS: 已检索到 0条数据

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

右诗五十九首,钞写在伯二五五五卷,按其内容和编次,当是一个作者的诗集,可惜这个作者的姓名不可考了。这五十九首诗所表现的时间和地点,是在某一年的冬天,作者被吐蕃所俘虏,从敦煌经过阳关的南面进入退浑国界,便折向东南行,第二年夏天到达青海。在青海附近好像停留了一个较短的时期,到了秋天,又经过赤岭、白水被挟到临蕃。在临蕃,大约住了一年多的时间(从第二年秋住到第四年春)。作者被吐蕃俘虏的年代,是可以根据上述行程作推测的。从敦煌入退浑国,又经赤岭到临蕃,这些地方,正值短时期的被吐蕃侵扰或占据。所以作诗的年代,不应早于走元七六○年放弃安西四镇以前,也不能晚的七八五年敦煌陷蕃以后。作者最后所经过和被囚系的地方:赤岭、白水和临蕃,都在陇西郡的鄯城,赤岭一向是唐蕃交界上互市的地方,还立有交界碑。白水是唐兵驻守的地方,叫做绥戎职。可是作者在白水看到的是「汉家封垒徒千所,失守时更历几春。」「今时百草遍城阴,隤墉穷巷无人迹,独树狐坟有鸟吟」,则又应该是在鄯城陷蕃的时候。按公元七四一年吐蕃曾攻陷鄯城的振武军,七六三年,陇州全部陷入吐蕃。所以,若作进一步的推求,这些诗颇有可能是七四一--七六三的二十二年间之内或稍前时代的作品。作者「梦到沙州奉怀殿下」一诗很重要,也很难解。因为在封建时代对所「奉怀」的称「殿下」不应是对将军或主帅的称呼,也不可能是皇帝,难解就在这个地方。考《新唐书》卷八十《太宗诸子列传》和卷二百十六《吐蕃列传》,信安王李祎曾在七二七--九年间,奉诏与「河西陇右」诸军攻吐蕃,拓地至千里,因此,我颇疑猜作者所奉怀的殿下,就是信安王李祎。这一推测如不错,则作者被俘的年代,度该是七二七--七六三年中间。作者的身世,据《春日羁情》诗说「童身方剃削,弱冠导群迷。儒释双披玩,声名独见跻」。《晚秋羁情》诗又说「悄焉独立思畴昔,忽尔伤心泪旋滴。常时游涉事文华,今日羁缧困戎敌」。可见是一个学通儒释,颇有文华的人,所以能够被来到沙州的这位「殿下」「李祎」所赏识,叫他做了僧官或随从官员。但不幸被吐蕃所俘虏。被俘的原因不明白,由于同时被俘的人不少,可能是以地方人民和僧道的代表资格,去与吐蕃军议和,因而被虏的。作者到了临蕃好久,才知道被囚系的当中有他几个老朋友,只是「咫尺不相见」。也是为了「非论阻碍难相见,亦恐嫌猜不寄书」。还有敦煌的一个押牙四寂,却不幸死在那里了。作者的思想并不高超,只是哭愁、哭病、思念家乡,几乎在每首诗里都要「断肠」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虽说偶尔流露出了「触槐常有志」的话,但接着就说「折槛为无蹊」,所希望的只是逃跑,或者「缧絏傥逢恩降日」。对朋友则坦直的说出「一介耻无苏子节,数回羞寄李陵书」的话。从这些表现,可以推断作者只是一个软弱文人(或僧人),并没有什么较明显的民族思想和气节。但是就唐代吐蕃史料的缺乏来说,这些诗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。可是,这个诗集为什么又传到敦煌呢?因此,颇疑作者终于脱离了吐蕃的缧絏,回到敦煌。或者是信安王李祎等在恢复了鄯城失地(石堡城)的时候,把他们解放出来。右诗十三首,格调均相似,除第一首外,又皆咏落蕃事,故可定为一人作品。第一首下题马云奇名。作者殆即马云奇。马云奇的年代和事迹无考。把第一首《怀素师草书歌》和李白的《草书歌行》(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卷八)相比较,可以推断他是开元、天宝年间人,他的落蕃是在公元七八七年安西、北庭陷蕃以前,而不是在以后。马云奇的诗格较高,风节亦烈。当他被吐蕃拘系的时候,他时常想到他和敌人的鬬争。他惋惜的是「战苦不成功」,所以怀念祖国以外,还常想「可能尽忠节,长遣困西戎」。他的思想和节操似比前一佚名落蕃人高一等。原载《中华文史论丛》一九八四年第二辑。

—— 王重民
敦煌(伯五○○七)三首 仆固天王干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……(此缺数字)录打劫酒泉后却□断(下缺)

为言回鹘倚凶(下缺)(〖1〗以上诗三首,都作于唐大中二年〖公元八四八年〗张义潮起义以后。「歌谣再复归唐国」,即咏此事。第三首诗题有历史价值。仆固天王殆即北庭廻鹘首领仆固俊。此诗应是当时当地人所作,所以称他为「天王」。干符三年〖八七六〗打破伊州事,不见史书记载。可惜诗题残缺,诗文仅存六字,以致意义不够明显。这时候,仆固俊受张义潮的指挥,打败了吐蕃不久。这次〖八七六〗打伊州,想他是受张义潮的命令的。)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(伯五○○七)三首 寿昌

会稽碛畔亦疆场,迥出平田筑寿昌。沙幕雾深鸣□雁,草枯犹未及重阳。狐裘上(尚)冷搜红髓,𫄨葛那堪卧□霜。邹曾不行文墨少,移枫徒哭说西王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(伯五○○七)三首 □□(原卷此首诗题作《敦煌》。)

万顷平田四畔沙,汉朝城垒属蕃家。歌谣再复归唐国,道舞春风杨柳花。仕女上(尚)□天宝髻,水流依旧种桑麻。雄军往往施鼙鼓,鬬将徒劳猃狁夸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[附]题隐士咏[三七]

青溪逐水薫渔樵,策杖褰衣屡蓦桥。鸟坐春池双影近,人呼幽谷两声遥。祥烟五色飞仙电,瑞草千藂(丛)间药苗。河畔曲肱而取饮,嫌烦且弃树中瓢。({一}以上诗凡六写本,其原编号及校次如下:原卷〖伯二七四八〗、甲卷〖伯三九二九〗、乙卷〖伯二九八三〗、丙卷〖伯三八七○〗。卷末多《题隐士咏》一首,幷有「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」一行。丁卷〖斯六一六七〗、戊卷〖伯二六九○〗仅存第一首,不校。甲卷题作「敦煌古迹廿咏」,乙卷「廿咏」作「二十咏」。{二}「三危」,甲、乙、丁三卷作「峗山」。{三}原卷无「向」字,依乙、丙、丁三卷补。{四}「二」,甲卷作「三」。{五}「短」下原卷有「见」字,依乙、丙、丁三卷删。{六}乙、丙、丁二卷无「矣」字。{七}「三危」,甲、乙、丁三卷作「峗山」。{八}原卷残缺处,元用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卷补之。凡校补字,均括以{},如{也自鸣}和以下括弧内均是。{九}「鼓」,甲、乙两卷作「毂」。{一○}「寻」,甲卷作「看」。{一一}诗题丁卷作「灵岩莫高窟咏」。{一二}「刹」,原卷作「日」,依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卷改。{一三}「指」,甲卷作「至」。{一四}「苏」字原阙,据甲、乙两卷补。丙、丁卷「苏」作「苏」。{一五}「走」原作「奏」,依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卷改。{一六}「回」,乙卷作「还」。{一七}「色」,甲卷作「素」。{一八}「含」,丁卷作「合」。{一九}「塞」原作「赛」,依丙、丁卷改。{二○}诗题丙、丁两卷标作「瑟瑟监咏」。{二一}此句甲卷作「为悬宝盖髪」。{二二}甲卷有三处异文:第一句「昔时」作「昔日」,第二句「遗庙」作「唯庙」,第六句「坟傍」作「其傍」。{二三}「台」,甲卷作「楼」。{二四}「坐」原作「作」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改。{二五}「转」,甲、丙两卷作「尽」。)({二六}甲卷有两处异文,第二句「与此」作「以此」,第三句「一州」作「州县」。{二七}「三」原作「一」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改。{二八}「春渌苔生」四字原缺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补。{二九}「嫩」原作「嬾」,依丁卷改。{三○}「新」原作「连」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改。{三一}「弄」,甲、丙、丁三卷作「散」。{三二}「王」原作「往」,依丙、丁两卷改。{三三}「鸿」,丙、丁两卷作「虹」。{三四}「径」,丙、丁两卷作「堠」。{三五}「生」原作「空」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改。{三六}「量」原作「两」,依甲、丙、丁三卷改。{三七}《题隐士咏》原载丙卷末,兹亦移录附于后。)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二十、分流泉咏

地涌澄泉美,环城本自奇。一源分异派,两道入汤池。波上青苹合,洲前翠柳垂。况逢佳景处,从此遂忘疲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九、凿壁井咏

尝闻凿壁井,兹水最为灵。色带三春渌,芳传一味清。玄言称上善,图录著高名。德重胜铢两,诸流量{三六}且轻。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八、相似树咏

两树夹招提,三春引影低。叶中微有字,阶下已成蹊。含气同修短,分条德且齐。不容凡鸟坐,应欲俟栖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七、望京门咏

郭门望京处,楼上启重闉。水北通西域,桥东路入秦。黄沙吐双径{三四},白草生{三五}三春。不见中华使,翩翩起虏尘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六、贺拔堂咏

英雄传贺拔,割据王{三二}敦煌。五郡征般匠,千金造寝堂。绮檐安兽瓦,粉壁架鸿{三三}梁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五、三攒草咏

池草三{二七}攒别,能芳二月{春}。渌(绿)苔生{二八}水嫩{二九},翠色出泥新{三○}。弄{三一}舞飡花蝶,潜惊触钓鳞。芳菲观不厌,留兴待诗人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四、半壁树咏

半壁生奇木,盘根到水涯。高柯宠(笼)宿雾,密叶隐朝霞。二月含青翠,三秋带紫花。森森神树下,祈赛不应赊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三、墨池咏

昔人精篆素,尽妙许张芝。草圣雄千古,芳名冠一时。舒笺行鸟迹,研墨染鱼缁。长想临池处,兴来聊咏诗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二、安城祅咏[二六]

版筑安城日,神祠与此兴。一州祈景祚,万类仰休征。苹藻来(釆)无乏,精灵若有凭。更看云祭处,朝夕酒如绳(渑)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一、贞女台咏[二三]

贞女谁家女?孤标坐{二四}此台。青蛾随月转{二五},红粉向花开。二八无人识,千秋已作灰。洁身终不嫁,非为乏良媒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十、李庙咏

昔时{二二}兴圣帝,遗庙在敦煌。叱咤雄千古,英威静一方。牧童歌冢上,狐兔穴坟傍。晋史传韬略,留名播五凉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九、瑟瑟咏[二○]

瑟瑟焦山下,悠悠采几年。为珠悬宝髻{二一},作璞间金钿。色入青霄里,光浮黑碛边。世人偏重此,谁念楚材贤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八、玉女泉咏

用(周)人祭滛(瑶)水,黍稷信非馨。西豹追河伯,蛟龙遂隐形。红粧随洛浦,绿鬓逐浮萍。尚有销金冶,何曾玉女灵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七、水精堂咏

阳关临绝漠,中有水精堂。暗碛铺银地,平沙散玉羊。体明同夜月,色净含{一八}秋霜。可则弃胡塞{一九},终归还帝乡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敦煌廿咏(并序) 六、阳关戍咏

万里通西域,千秋尚有名。平沙迷旧路,眢井引前程。马色{一七}无人间,晨鸡吏不听。

—— 敦煌人作品[一]
  • 上一页
  • 1021
  • 1022
  • 1023
  • 1024
  • 1025
  • 1026
  • 1027
  • 1028
  • 1029
  • 1030
  • 下一页
Copyright © 2024-2025 1ai3.com 壹艾三写作网 黑ICP备20004286号-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